陕西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旁听庭审工作
此外,女性公教人員保險養老一次給付平均給付金額也比男性給付金額少,見圖二。
2021年8月《科技報導》〈疫情下消失的人工線審,讓電子線審的時代提前到來了嗎?〉一文,筆者曾經提及,鷹眼回放畫面是電腦模擬合成出的畫面,並非真實的拍攝畫面。但塑膠羽毛球的技術日新月異,許多羽毛球高手已開始接受練習時使用手感及飛行軌跡與天然羽毛球非常相近的塑膠羽毛球,藉以保護荷包。
羽毛通常使用鵝毛或鴨毛,鵝的生長周期較長,因此鵝毛的毛桿較為堅硬、耐用度較佳,鵝毛製成的羽毛球售價也因此較鴨毛製成的羽毛球高。欲了解最新技術的發展,查詢專利資料庫是絕佳的方式。與其說是羽毛,倒不如說是像極風扇扇葉造型的翅片,為了增加氣流的流動,翅片呈現螺旋狀,且中間開設有數個孔洞,完全跳脫大家腦中所想的羽毛球的型態。Photo Credit: 科學月刊 而在1934年申請的專利案(US2025325)中所揭露的羽毛球,外型已與目前大家所使用的羽毛球相近,有以軟木製成的半圓柱體球頭,因所使用的羽毛長短不一,故利用長羽毛與短羽毛深淺交錯插設,長羽毛插設入軟木深處,短羽毛插設入軟木淺處,手工調整讓每支羽毛顯露於外的長度相等,並調整深入的角度,讓全部的羽毛形成平衡且對稱的結構。文: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奧運男雙羽球冠軍賽的最後一顆球,抓住了全台灣所有人的目光,隨著鷹眼畫面的回放,那個壓線IN的畫面深深刻畫在所有台灣人的心裡。
為了解決量產的問題,1935年申請的專利案(US2093301)中所揭露的羽毛球,已開始篩選使用相同長度的16支羽毛間隔插設入軟木球頭,但因挑選羽毛與軟木的技術未臻成熟,每顆羽毛球插設好羽毛後重量均不同,介於10∼15公克間(順帶一提,現在標準羽毛球的重量為4.74公克∼5.50公克間,當時的球好重啊。由於羽毛十分昂貴,製造與處理過程非常繁複。《成為男人的方法》譬喻得多,也天馬行空,信宏笑言,覺得自己寫了太多不大必要,現在的趨勢是簡煉、修辭愈少愈好。
雖然存在城鄉差距,也有其他同學或「老一輩老師」仍在複製性別刻板印象,但自己這輩的老師只要發現同學被性霸凌,都會出面制止並機會教育。直到近年周慕姿《情緒勒索》一書爆炸式熱銷,才讓愈來愈多人醒覺,原來自己多年來承擔著原生家庭親人無窮盡情緒勒索(比如經典「為你好」——潛台詞:你再不喜歡、不願意,也得接受我的決定)而痛苦無從傾洩。因此,如何取得一個讓自己衣食無虞的「位置」,或許是有志書寫的少男少女首先必須考慮的。10月20日晚上9點,我外出訪友,於林森北路待轉時,目睹一台機車搶黃燈左轉被直行勞斯萊斯當頭照臉撞上,騎士彈飛、機車解體滑行後起火燃燒,當下心情只「怵目驚心」四字。
」 直到今天,文學獎評選現場的散文前輩,仍不改其志堅持當參賽作品談及家庭的黑暗與其帶來的傷痛,「好的散文」,必得走向和解、救贖或情感昇華,這,算不算一種對散文作家的情緒勒索?而信宏勇敢地拒絕了。祭令一出,旋踵本走陰柔路線的流量男星曬出健身陽光照,一眾「娘娘腔」網紅被封號、作品下架,這可以說是先行於網路媒體的「陽剛父權版」文革。
」或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但,當國家(黨)出面干預「男人該是什麼樣子」,這對性平進程的大開倒車,絕對值得我們戒慎恐懼。在這個世代的散文家中,愈來愈多人叛離傳統溫情美文,言叔夏的迷離、蔣亞妮的強悍、陳栢青的荒謬,陳宗暉、馬翊航……溫情美文雖未滅絕,卻也不再被作家視為主要選擇。信宏所言「成為你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被他人評價所影響。乍然於書店瀏覽《成為男人的方法》,純看書名,可能會錯以為作者準備鼓吹雄健剛直。
成為男人的方法,從不只有一條路徑 近來,中國當局大力整頓娛樂圈,除了列出眾多「劣跡藝人」封殺或全面下架其作品,還祭出「限娘令」,大白話「復興我中華民族的男兒就該雄健剛直」,看在「亞洲性平最前線」的台灣人眼裡簡直荒謬這也成為2019年印尼「太平洋抬升計畫」(Pacific Elevation)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然而若仔細探究,美拉尼西亞與島嶼東南亞的邊界其實比Dumont dUrville的認知還要模糊。在2011年墨爾本國際藝術節上,他首度發表了《我們來自東方》(We Came from the East)這個舞碼,並且在接受訪談時大膽宣稱「嘻哈其實起源自巴布亞」,僭越了公認的發源地紐約市。
到了當代的地緣政治情境中,這種曖昧性有著十足的操作空間。印尼能夠憑藉著其東方省分的美拉尼西亞元素參與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區域的活動,像是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會議以及四年一度的美拉尼西亞藝術文化祭,甚至在2015年自己在東努沙登加拉省主辦了一場「美拉尼西亞祭典」。
在1828、1848年後,西巴布亞南北兩部正式被荷蘭併吞,但從來沒有被有效控管過。這裡目前約有五百四十萬的人口,以及包括全球最大金礦坑格拉斯伯格(Grasberg)和棕櫚油、天然氣、香料、森林在內的豐沛自然資源,現在都在印尼政府的牢牢箝制之中。
在此框架中,以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核心的美拉尼西亞不但人口皮膚黝黑、體質虛弱、社會組織也較簡單,相較於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處於演化上較低階的地位。正是這樣種族主義的傳統使得往後太平洋研究學界不斷有拋棄三大分區概念的聲音。但在進行這樣的討論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這裡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也就是Jecko的故鄉「西巴布亞」依舊熾熱的獨立運動,以及印尼憑藉著美拉尼西亞的連結打入太平洋島國社群的企圖。例如美國境內的薩摩亞、東加、夏威夷原住民移民青少年會稱彼此為「Poly」,在區域組織上則陸續有「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Melanesian Spearhead Group)、「玻里尼西亞領袖集團」(Polynesian Leaders Group)、和「密克羅尼西亞總統高峰會」(Micronesian Presidents Summit)的出現,強調著各自內部的特殊性。但這也是一本雙面刃,例如於2002年正式脫離印尼獨立的東帝汶,其國族主義的建構中即包含著強調與印尼有別的美拉尼西亞認同。但西巴布亞人認為這裡從來就不是印尼的一部份,且從語言、宗教、飲食、體貌上來看他們都與自「新秩序」時期形成的印尼國族和主流社會文化格格不入。
在《立德路2號》這個節目上,Jecko分享了他從印尼東部巴布亞省的村落長大然後至雅加達藝術學院學舞的生命經歷,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黑色T恤上「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的字樣。結合「美拉尼西亞」、「巴布亞」、「嘻哈」這幾個線索,本文要探索的是當代嘻哈音樂文化在印尼如何跨越邊界、聯繫上美拉尼西亞認同、產生新的地理想像。
文:林老師 2019年臺北藝術節邀請了印尼編舞家Jecko Siompo來台開課,傳授他一手創造、結合傳統舞蹈、嘻哈、芭蕾、現代舞與模擬動物身形動作的Animal Pop舞蹈。他觀察到馬來人與玻里尼西亞人在語言、膚色、身形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並推斷兩者有著親緣上的關係,因此在演化階序上是相近的。
重上一堂大洋洲的區域地理課 太平洋三大分區的概念,主要奠定於十九世紀法國航海家J.-S.-C Dumont dUrville於1832年發表的論文。它與鄰近美拉尼西亞的關係則是有明確的界線,可以從衛吉島(Waigeo)以西一路往下劃到阿魯群島(Aru)以東。
西巴布亞海岸部族,特別是說著南島語Biak的族群,在歷史上與摩鹿加群島的蘇丹國有著密切的互動。從生物地理來談,兩者的區隔大致可以用古巽他與莎湖大陸之間的華萊士線來劃分,但這條線附近島群自史前以來即同時受著亞洲和新幾內亞島塊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力量的影響,特別是摩鹿加群島、帝汶島、阿魯群島等地方都包含了來自東西兩邊從體質到語言不同程度的紛雜元素,也使得Dumont dUrville所勾勒的美拉尼西亞有了溢入島嶼東南亞的可能性。166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認可蒂多雷蘇丹國(Tidore)對新幾內亞島的主權,並順勢將西巴布亞納入其勢力範圍中。其實在Dumont dUrville的分區框架中還有第四個區域:「馬來西亞」,也就是今日的島嶼東南亞。
從一開始,這樣的區分方式就不只有自然地理上的意涵,而是奠基於當時西方的種族理論與對「土著」外在形貌的主觀評斷與武斷區辨上。在內陸如說著巴布亞語的Dani人,則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央山區一樣與外界保持著相當程度的隔絕
這也成為2019年印尼「太平洋抬升計畫」(Pacific Elevation)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印尼能夠憑藉著其東方省分的美拉尼西亞元素參與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區域的活動,像是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會議以及四年一度的美拉尼西亞藝術文化祭,甚至在2015年自己在東努沙登加拉省主辦了一場「美拉尼西亞祭典」。
在2011年墨爾本國際藝術節上,他首度發表了《我們來自東方》(We Came from the East)這個舞碼,並且在接受訪談時大膽宣稱「嘻哈其實起源自巴布亞」,僭越了公認的發源地紐約市。在《立德路2號》這個節目上,Jecko分享了他從印尼東部巴布亞省的村落長大然後至雅加達藝術學院學舞的生命經歷,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黑色T恤上「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的字樣。
從生物地理來談,兩者的區隔大致可以用古巽他與莎湖大陸之間的華萊士線來劃分,但這條線附近島群自史前以來即同時受著亞洲和新幾內亞島塊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力量的影響,特別是摩鹿加群島、帝汶島、阿魯群島等地方都包含了來自東西兩邊從體質到語言不同程度的紛雜元素,也使得Dumont dUrville所勾勒的美拉尼西亞有了溢入島嶼東南亞的可能性。重上一堂大洋洲的區域地理課 太平洋三大分區的概念,主要奠定於十九世紀法國航海家J.-S.-C Dumont dUrville於1832年發表的論文。西巴布亞海岸部族,特別是說著南島語Biak的族群,在歷史上與摩鹿加群島的蘇丹國有著密切的互動。但這也是一本雙面刃,例如於2002年正式脫離印尼獨立的東帝汶,其國族主義的建構中即包含著強調與印尼有別的美拉尼西亞認同。
在此框架中,以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核心的美拉尼西亞不但人口皮膚黝黑、體質虛弱、社會組織也較簡單,相較於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處於演化上較低階的地位。然而若仔細探究,美拉尼西亞與島嶼東南亞的邊界其實比Dumont dUrville的認知還要模糊。
其實在Dumont dUrville的分區框架中還有第四個區域:「馬來西亞」,也就是今日的島嶼東南亞。從一開始,這樣的區分方式就不只有自然地理上的意涵,而是奠基於當時西方的種族理論與對「土著」外在形貌的主觀評斷與武斷區辨上。
166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認可蒂多雷蘇丹國(Tidore)對新幾內亞島的主權,並順勢將西巴布亞納入其勢力範圍中。但西巴布亞人認為這裡從來就不是印尼的一部份,且從語言、宗教、飲食、體貌上來看他們都與自「新秩序」時期形成的印尼國族和主流社會文化格格不入。